English Version| 收藏本站|设为首页| 联系我们

您现在的位置: > 首页» 农村金融研究所» 金融要闻

新常态下农信社转型发展之路

作者:   信息来源: 中国农村金融网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发布时间:2015-11-18

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,正确理解新常态,主动适应新常态,科学谋划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战略,是事关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。特别是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、利率市场化的日益临近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断加快、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,对农信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。农信社务必要增强紧迫感,从实际出发,找准战略定位,筑牢战略支点,推进战略创新,努力走出一条“低成本,广覆盖,特色化”的可持续发展新路,以顺利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。

练定力:巩固拓展农村金融阵地。市场定位是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。长期以来,农信社以服务“三农”为宗旨,较好地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,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。在经济新常态下,农信社立足农村市场的市场定位不仅不能动摇,而更要加强和拓展对主阵地的精耕细作。

(一)实践证明,农信社坚持农村市场定位才是审慎的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。农信社与农村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。农信社是农民自愿入股组成的地方性金融机构,与农民结成了牢固的人缘、地缘、亲缘关系,被誉为农民自己的银行。近十年来,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利率管制下的息差红利,并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的大量收缩,农村信用社可谓“一枝独秀”,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。但农村劳动力外迁出现的农村“空心化”现象,也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大量收缩,部分机构“去农化”现象严重,农村金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突出,亟待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,农信社大有可为。从经济下行中部分农信机构所暴露出背离“审慎经营原则”,偏离“三农、小微”方向,盲目追逐大额贷款、房地产贷款及国家限控行业贷款风险偏好等问题来看,农信社追逐“去农化”的“盛宴”是“好吃难消化”。

(二)挖掘农村经济潜藏的巨大商机。农村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潜在着巨大的商机。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。一方面,随着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、城镇化步伐的加快,以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出台,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日益突出,为农信社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当然,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,也会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,农村市场竞争相对不充分的现象也会在一定时期存在,农村依然是掘金之地、生存之地,务必抓住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,矫正定位,有所作为;另一方面,对于金融机构分布较少的农村而言,客户获得金融服务付出的非利息费用(如交通、食宿等费用)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,农信社通过转变服务方式,服务到村、到户,在降低农村客户融资成本的同时,也增加了获得利率定价主动权和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。

(三)做强做优农村金融业务是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。当前,无论是消化信贷规模“井喷式”增长潜在的信用风险,还是应对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变化、利率市场化改革、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客户粘度的挑战,都需要牢记发展是硬道理,努力做强做优业务规模。这是因为,农信社传统业务经营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:资金成本高,贷款利率高,经营费用高。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将发挥决定性作用。可以预料,存款利率市场化后,农信社的存、贷款利率水平都会略高于国有大行,而贷款利率水平较前几年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,更接近于市场贷款利率水平,息差收窄已是大势所趋,并随着同业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的日益发展而日趋严重。农信社队伍庞大,机构分散、运营费用相对较高,且网点建设、运营和人员费用往往带有一定的刚性。所以,利率市场化后,农信社的政策性红利将不复存在,消化不良贷款风险和息差减少的财务风险,出路只能是:既要注重拓展适度规模的重资产,努力壮大业务规模;更要注重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的轻资产,不断壮大中间业务、拓展表外业务,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。尤其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信社而言,更应抓住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,积极从市场上融资,满足本地区资金总量不足的需要。

挖潜力: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。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,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消化存贷款息差缩小的能力。农信社根植于农村,从农信社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自身的优势来看,只有充分挖掘内部潜力,筑牢农村普惠金融的战略支点,才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(一)着力优化业务流程,努力推进物理网点转型。点多、面广、分散是农信社的优势之一,在给客户带来面对面服务便利的同时,自身也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从事着传统的存款、取款、汇兑业务。随着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、电话银行、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和ATM、POS等服务渠道的拓展,分流了大量的柜面业务。农信社应当顺势而为,在加大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、电话银行、微信银行、ATM等离柜自助服务的同时,切实加强智能化网点建设,大力推广集中作业模式,强化后台集中授权功能,加大客户柜面交易无纸化自助服务改造力度,努力提升网点操作风险防控能力,最大限度地精简网点人员,优化人力资源布局。如,在推进网点转型和服务方式转型方面,可按照“综合柜员+自助服务”或“人工值守+自助服务”模式,提升服务网点智能化水平,增强营业网点客户营销体验。

(二)着力转变服务方式,大力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空间。长期以来,农信社主要以柜面服务为主,将大量的人力投放在物理网点柜面上,只有少量的员工从事信贷外勤业务,存在着重存款增量、轻贷款管理的现象,以至于贷款管理粗放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改观。在经济新常态下,化解“三期叠加”形成的风险,务必要以网点转型为切入点,全力做好服务方式转变这篇大文章,努力降低客户融资成本,合理增加客户财产性收益,深耕细作农村金融这篇热土。如,按照“简易金融服务”模式(定时定点流动服务、助农金融服务、预约上门流动服务),布局助农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;加大科技引领作用,丰富移动办理业务功能,降低客户到柜面办理业务发生的各项费用,增强市场竞争力;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,以互联网思维,广泛开展代理业务与跨界经营战略合作,不断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,最大限度地拓宽息差空间、增加中间业务收入、降低经营管理成本。

(三)着力推进产品创新,充分满足客户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。以客户为中心,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,是金融机构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。农村金融机构只有深入调查研究,换位思考,不断为客户提供多层次、特色化、全方位的理财、融资、支付、信息等产品与服务,才能增加客户的粘度。传统业务是农信社的看家本领,务必要做精做细;创新业务是农信社的发展之要,务必要做实做优。如,存贷款产品设计要能满足多层次、多维度客户需求和客户忠诚度的差别化利率定价需要;业务流程设计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,尽可能简化、便捷;人力资源的配置要优先推行“自动化、智能化”服务。等等。

(四)着力推进机制创新,切实增强法人机构的经营动力与活力。科学的正向激励机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引擎,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的不竭动力。农信社应当发挥小法人决策效率高、经营灵活性强的优势,积极探索创新适合本机构特点的业务发展激励机制,为员工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、市场化运作的服务平台,将传统的组织下达任务的“要我干”机制转变为员工自觉自愿的“我要干”。这些机制至少应当包括: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,灵活的用工机制,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,合适的期权激励机制,严格的内控合规机制等。

借外力:努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。农信社资产规模小、资本消耗大、金融牌照少、经营成本高等特点,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。农信社应当善于利用自身网点、资金等优势,扬长避短,以“合作共赢”为基础,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战略创新能力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借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,将对农信社转型发展的高度产生重大影响。

(一)借梯登高。农信社应当正视自身在资本管理、资产管理、风险控制、产品设计、服务手段、经营机制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弱势,加强与同业及专业机构的战略合作,将自身网点、机制优势与合作伙伴之“梯”有机结合,达到优势互补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之目的。如,通过与管理咨询机构的合作,完善法人治理机制、绩效考核机制、业务流程等制度性规范建设;通过与同行业在投资顾问、理财投资、资产托管、银团贷款、委托代理、机构授信等方面的合作,努力提升富余资金营运能力,规避单户贷款超比例监管问题,促进资产负债合理配置,提高团队市场拓展能力,增强流动性风险防控能力;通过与保险、证券等机构的合作,有效解决贷款担保不足制约贷款投放的问题,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;通过与守押、科技、人力资源等专业机构的合作,有效降低经营成本,提升安防、研发能力。

(二)借船出海。农信社应当积极弥补自身机构分散、跨机构渠道业务不畅等短板,充分发挥全国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作用,加强与银联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战略合作,积极探索与电商平台和异地收单机构的合作,加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,为拓展跨区域客户创造条件。

(三)借鸡下蛋。农信社应当克服自身金融牌照单一的不足和经营成本较高的劣势,广泛地利用本地各种社会资源,积极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,强化资产风险管理,大力开展代理、融资业务,努力引进低成本资金,充分满足当地各种金融服务需求,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。如,在村组建立信息联络员队伍,代替部分专职人员履职;建立健全不良资产处置机制,利用社会资源清收不良贷款;充分利用同业机构闲置资金,通过合理的期限错配,获取资金差价;适度增加债券等金融资产配置,提升金融市场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能力;争取财政贴息贷款政策,稳定贷款客户群,等等。

(四)抱团取暖。农信社应当克服自身规模小、抗风险能力弱、资本消耗大、业务领域受限的弱势和不足,加强系统内机构的紧密合作,发扬优良传统作风,倾力打造行业品牌优势,加强机构之间的互助合作,努力提高行业整体品牌形象,努力提升全行业抗风险能力。如,建立行业风险互助基金,建立高风险机构兼并重组机制,优化资本结构,等等。

编辑:杨丹丹     

时间:2015年11月18日

转自:中国农村金融网

来源网址:http://www.farmer.com.cn/xwpd/btxw/201511/t20151102_1151133_4.htm

0   

Baidu
sogou